明英宗纪事中,关于明英宗朱祁镇的一段非常著名且异常的对话华融配资,揭露了土木堡之变中一个令人震惊的秘密。这段秘闻甚至连正史《明史》都未敢详细记载。
当时,明英宗朱祁镇已在瓦剌也先的军营被软禁整整一年,史称“北狩”,官方说法是“到关外打猎”,实际上不过是掩饰他被俘禁的事实。朱祁镇原本是锦衣玉食的皇帝,突然被投入牛羊马群中,那种心情的落差可想而知,内心的委屈和苦楚难以言表。
回家的念头成为他唯一的希望。他派人传话给当时的皇帝、自己的弟弟朱祁钰,恳求说:“大兄弟,只要让我回去,我愿意守祖宗的坟墓,也甘心情愿。”但朱祁钰早已不是从前那个软弱的郕王,如今权倾朝野,面对被扣押的哥哥,心中忌惮重重。他根本不想让太上皇回京,担心这样会激起更多的权力纷争和烦恼,甚至冷言冷语地希望朱祁镇“继续北狩,死在那里最好”。
关于景泰皇帝朱祁钰拒绝接回哥哥的理由,历史上诸多说辞多半是敷衍。实际上,朱祁钰内心的真实想法或许正如上述那般冷酷。可大臣们却无法接受一个被扣押的皇帝如此受辱,纷纷施压要他营救朱祁镇。经过多方角力,朱祁钰不得不派人秘密前往瓦剌探望哥哥。
展开剩余81%于是,一个名叫李实的礼科都给事中,被派遣为使者来到瓦剌营地。李实虽然只是正统七年进士,官职不过礼科都给事中,正七品,属于较低级别的官员,但为了此次特殊任务,突击提升至礼部右侍郎,正三品,直接处理外交事务。有人认为这是朱祁钰故意安排一个无经验的官员华融配资,让他在瓦剌被刁难,甚至激怒也先,谋求害死前皇帝和使者。
然而,李实却出乎意料地完成了任务,虽未能带回朱祁镇,但为后续营救行动奠定了基础。他与朱祁镇的会面,也引出一段耐人寻味的对话,揭露了土木堡之变背后的惊人内幕,而这段秘密,连《明史》都不敢详录。
景泰元年(1450年)七月十一日,李实抵达失八秃儿(今河北沽源县南小厂),被带至朱祁镇面前。两人抱头痛哭(史称“实等见上皇泣,上皇亦泣”),朱祁镇的哭泣是真情流露——多年未见家人,内心五味杂陈。而李实则显得较为冷静,这一点从后续对话可见一斑。
朱祁镇擦去眼泪,关切问起朝中情况:“太后(孙太后)可好?皇上(朱祁钰)可好?皇后(钱皇后)身体如何?那些大臣们现状如何?”紧接着,他郑重其事地说:“我这次‘北狩’,并非真为打猎,而是因王振的缘故陷入困境。”(朕非为游畋而出,所以陷此者,王振也。)
他话音未落,焦急地追问:“你带来的吃的穿的吗?这里天寒地冻,我难以适应,有就快拿出来吧。”李实冷冷回应:“没有,未见皇上,人家不给。”朱祁镇顿觉失望,只得无奈道:“算了,饮食是小事,主要是告诉我何时能回去?听说朝廷已想接我回归,赶快告诉皇上华融配资,劝他让我回去吧。我回去愿做百姓,守护祖宗的坟墓也心甘情愿。”(也先欲归我,卿归报朝廷,善图之。傥得归,愿为黔首,守祖宗陵墓足矣)
说罢,他又嚎啕大哭,内心的苦楚溢于言表。李实却语气冷峻地问道:“您现在才后悔?才想念锦衣玉食的生活?当初为何偏宠王振这个死太监?”一个地位仅七品的小官敢对昔日皇帝如此质问,确实惊人。但这正是李实性格耿直、敢言的写照。他的这句话恰恰代表了许多人的心声,令人痛快淋漓。
朱祁镇听后无言以对,心中百感交集。他缓缓说道:“是,我确实用错了王振,但当时朝中那么多文臣武将,诸多大明精英,竟无一人提醒我王振的错误?如今却全都把责任推到我头上!”(实等因问:“上居此,亦思旧所享锦衣玉食否?”又问:“何以宠王振至此,致亡国?”上皇曰:“朕不能烛奸。然振未败时,群臣无肯言者。今日皆归罪于我。”)
这段振聋发聩的回答戛然而止,史书未作更多阐述。李实后来面对也先的质问时,“实不敢对”,体现当时外交的压力与无奈。
朱祁镇的言语暗示一个残酷事实:土木堡战役时,随军的二十万大军里,聚集了无数文臣武将,包括英公张辅(河间王张玉之子)、成国公朱勇(朱能之子)、内阁成员曹鼎、张益、兵部尚书邝野等明朝精英。然而,在王振这位无能太监胡乱指挥时,竟无一人敢站出来劝阻皇帝,提醒他这将导致灾难。
哪怕是为军队的善后做准备,也无人出声,张辅、朱勇、邝野等人眼睁睁看着皇帝和军队在无能的王振带领下走向覆灭,自己也只能选择沉默、退让。用现代话说,似乎大家都选择了“躺平”。
这背后,是一场权力斗争的惨烈体现。有人嫉恨王振的宠信,也有人怨恨朱祁镇的昏聩,最终导致明英宗被俘,王振被杀,一场帝国精英的集体沉默与失败。
这段残酷的历史,昭示了权力斗争中忠诚与背叛、智慧与愚昧交织的复杂真相。
发布于:天津市盈昌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